第十二章对弈与对决-《风起陇西》


    第(3/3)页

    这时糜冲站起身来,踱着步走到高堂秉跟前,眯起眼睛端详起他来。

    高堂秉比他高出一头,不得不低下头去与这个略显瘦小的精悍男子对视,同时心里在想:这个人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魏国间谍。

    他比想象中要矮,长相极平凡,五官比一般的农民还要“农民”,混杂在人群里绝不会引人注目,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唯一醒目的是他的眼睛,那是一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仿佛一把被泥土裹住的青铜剑偶尔露出的锋芒。

    不知道为什么,高堂秉觉得糜冲锐利的眼神背后还隐藏着其他一些东西。

    这时糜冲忽然开口,象私塾里循循善诱的讲经博士一样问道:“我很想听听,高堂将军,你对我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最起码,你们现在该派一个人上去守着酒肆,而不是所有人都挤在地窖里。”

    高堂秉立刻回答,糜冲先是一楞,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他转头对柳萤说:“我觉得高堂将军可以信任,和柳姑娘你一样。”

    柳萤喜出望外,跳到高堂秉面前拉住他的手,心里充满无限喜悦。

    得到糜冲的首肯,这就等于是承认了高堂秉的加入。

    只有黄预恶狠狠地横了一眼高堂秉,悻悻退到一旁,从怀里掏出一本粗黄封皮的《老子想尔注》,恭敬地放至高处,并在两侧各摆了一支香烛。

    “师尊,希望是我错了。”

    他默默想着,同时两只手掌与额头平贴在土地上,向着那本书大声祈祷道:“愿师尊与我们同在,保佑我们诸事亨通。”

    随着他的声音,柳敏、柳萤和其他教徒也都纷纷伏在地上,加入到祈祷中来。

    只有两个人没有加入祈祷的行列,他们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各自怀着心事。

    次日,也就是三月六日。

    第六弩机作坊一大早就通知全体工匠中止工作,集中前往安疫馆进行身体检查。

    安疫馆的通知是三月四日下达的,第六作坊的主管黄袭虽然觉得这多少有些突然,但也没有往别的地方联想。

    这几天弩机的产量指标基本达成,而工匠们也几乎快达到极限了,于是黄袭想趁这个机会给他们一天休息也好。

    安疫馆位于南郑城北部梁山山区的一处盆地之中,四周为半土半石质地的荒僻山岭所环绕,只有一条崎岖小路与外界联络--这个选址是为了隔离可能出现的传染疫病。

    建兴三年,诸葛丞相在蜀汉南部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南蛮边境民族的军事行动,结果汉军在进攻南中四郡时遭遇了传染性很强的疟疾,许多野战部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这一事件给蜀汉军方留下了深刻印象,诸葛丞相返回成都后立刻指示在各大军区设立安疫馆,以免疫病再度流行。

    第六弩机作坊一共有两百三十七名工匠,加上护卫的人数一共接近三百人。

    安疫馆虽然地处偏远,但毕竟还是在蜀军控制范围之内,因此黄袭也没有派遣过多的护卫部队。

    这一支长长的队伍从第六弩机作坊出发后,先沿着官道到达南郑城郊区,然后转头折上北边,渡过汉水后进入梁山。

    队伍进入梁山以后,视野一下子变窄变陡,坡度起伏极大,随处可见土岭天坑,而通往安疫馆的小路就在沟壑断崖之间崎岖而上,颇为险峻。

    原本骑马的护卫兵们都不得不在山麓下马,和工匠们一样徒步朝山上走去。

    两百多名工匠排成纵队,三人一排,低着头朝山上走去,相对数量较少的护卫们则稀疏地走在工匠队伍两侧。

    押队的军官拖在队伍的最后面,他是唯一骑马上山的人。

    不过现在他有些后悔自己的这项特权,因为马蹄经常踩到松动的石头,石头发着巨大的隆隆声滚下山去,他几乎不敢往下看。

    队伍在半山腰行进了一个多时辰,来到了一处被称为“参商桥”的地方。

    这里名字叫做桥,实际上却是两个相对而峙的断崖,左边叫参崖、右边叫商崖。

    两边崖面相距约有五、六丈宽。

    行人必须沿着参崖旁一处木制栈道下去,然后沿着下方峭壁绕一大圈才能爬到商崖。

    带路的副将谨慎地喝令整个队伍停止前进,然后先派了两名士兵下去探路。

    过了一会儿,那两名士兵出现在对面的商崖,做了个一切平安的手势。

    副将松了一口气,看来栈道目前的工作状况良好。

    于是他命令队伍变成两人一排,然后每排间隔两尺,一排一排地慢慢扶着栈道内壁走下去。

    护卫兵们也被编成几个小队,将短刀收入鞘中--这是为了防止在狭窄空间里造成意外伤害--夹在工匠的队伍中慢慢朝前走去。

    忽然,队伍中的一名工匠痛苦地叫了一声,然后弯下了腰。

    “怎么了?”

    一名护卫兵走过来问道,这个工匠他认识,叫老何。

    老何抱住右边小腿,一脸难受地说道:“刚才一下子没小心,被石头绊到了。”

    “能站起来走吗?”

    “能是能,不过伤到筋,半条腿全麻了,得停一下。”

    护卫兵抬起头看看后面被迫停顿的队伍,皱了皱眉头。

    他把老何搀扶到路旁的砂地上搁下,让队伍继续前进,然后对老何说:“你先在这里歇着,一会跟着队伍尾巴走。”

    “多谢多谢。”

    老何忙不迭地点点头,躺在地上继续揉小腿肚子。

    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后,队伍继续通过参商崖的栈道。

    大约用了四分之一个时辰,大部分工匠和护卫都已经顺利抵达了商崖,最后在参崖的只剩下押队军官、两名护卫兵与老何。

    押队军官此时正牵着马战战栗栗地迈上栈道,这可是一件危险的工作,如果马匹忽然发起性子来,那恐怕这个用木桩和藤条搭建起的栈道就会连人带马掉到山涧里去了。

    押队军官走了几步,然后又退了回来,将缰绳交给其中一名护卫兵。

    那个倒霉的卫兵没办法,只好极端小心地牵着马匹再次走进栈道。

    “喂,你现在能走了吧?”

    剩在参崖的卫兵对老何喝道。

    老何一边含糊不清地继续揉着小腿,一边紧张地左右来回地看。

    就在这时,押队军官忽然看到旁边的草丛里发出悉悉率率的声响,他以为是野兔或者山鸡,于是走过去张望。

    忽然,一团黑影从草丛里一下子冲出来,扑到军官身上对准太阳穴就是三拳,军官登时晕倒在地。

    旁边的护卫兵一时间竟然呆在原地没反应。

    这一短暂的迟疑要了他的命;另外一个人从他背后出现,用手臂扼住他的咽喉,抽出了他的短刀从背后刺了进去。

    “老何?”

    黄预松开护卫兵的尸体,捏着滴着血的短刀朝老何走过去。

    老何有些害怕地朝后缩了缩,胆怯地问道:“是于程兄弟的人吗?”

    “是的,快走吧。”

    黄袭把老何从地上拽起来,斜眼瞥了瞥高堂秉,后者抬腿将晕倒的军官踢到了一边。

    已经抵达商崖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全都大吃一惊。

    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这边的情形,但是却鞭长莫及,参、商两崖之间隔着五、六丈宽的山涧。

    急疯了的副将大吼着命令全体回转赶回参崖,但这根本无济于事;栈道上现在全是人,在这种狭窄的地方,无论是继续前进还是立刻回转,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事。

    最麻烦的是,栈道上最靠近参崖的是那个牵着马匹的护卫兵,他心里不管多急也只能慢慢移动,否则就会连人带马一起掉下去。

    前面的人即使想回头折返到参崖,也必须得跟在他后面蹭----这时候又有三、四个匪徒出现在栈道口,谁想过来都少不得要挨上一刀。

    黄预看了看乱成一锅粥的对面,冷冷说道:“任务完成了,我们快走!”

    于是黄预、高堂秉、老何以及其他几名配合的五斗米教徒迅速消失在参崖旁边的山谷中,只留下一个晕倒的军官、一具尸体、一个牵着马匹满头大汗的士兵和其他一大群不知所措的人。

    顺利救出老何的队伍轻车熟路地沿着一条不为人知的小路来到一处山坳中。

    在那里,柳敏、柳萤父女和其他人已经焦急地等候多时了。

    当他们看到队伍里多出一个人的时候,就知道已经事情成了。

    “成了吗?”

    柳敏还是想问上一句。

    “成了。”

    黄预点点头,看了一眼仍旧有点惶惑不安的老何。

    柳敏喜不自胜地牵着高堂秉的手说:“若不是高堂将军你暗中出力,我们怕是连南郑城都出不来呀。

    这一次你算是立下大功了!”

    “爹爹!”

    柳萤嗔怪地看了柳敏一眼,转头抱住高堂秉的双臂,关切地问道:“你有没有受伤?”

    高堂秉只是低声说了句:“还好。”

    “现在还不是闲聊的时候,还没脱离危险呢!”

    黄预提醒他们,同时叫人把事先藏好的马匹牵出来。

    这些马匹都是高堂秉弄来的,备做逃亡之用。

    按照计划,他们将骑马从一条名叫褒秦道的小路穿越梁山,在山麓路口与联络接应部队的糜冲会合。

    糜冲说只要朝西北方向走,不出一天就可进入褒水流域,接着一路北上至绥阳小谷,曹魏的陈仓驻防部队就会前来接应。

    现在蜀军正打算在陇西西南部用兵,这里边境是不敢闹出太大军事冲突的。

    各人各自上马,朝着褒秦道急驰而去。

    黄袭在马上忽然问了高堂秉一句:“你刚才为什么不杀了他?”

    “何必,你们五斗米教徒不也讲究太平之道么?”

    高堂秉回答,黄袭陷入了沉默。

    到了中午,逃亡队伍接近了褒秦道,道路越变越狭窄,两边山势逐渐升高,地势十分险要。

    队伍放慢了速度,徐徐而行,眼见着前面两侧山岭高高拔起,将中间道路挤的只剩一条线宽,仿佛函谷关口一般。

    旁边一块半埋在土中的石碑上写着:褒秦道。

    “糜先生来接应我们了……”为首的教徒看到道口有一个人影,不禁兴奋地高喊道,但他喊到一半,整个人僵到了那里。

    负手站在道口的不是糜冲,而是荀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