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是乎,不愿屈居于碧眼儿麾下的太史慈,自然是选择跟随高义这一位明主。 听完太史慈的解释,高义茅塞顿开,刚要说点什么,却发现太史慈仍旧躬身而拜,急忙前去扶起。 “今得将军,若旱苗得甘露啊!将军快起!将军快起!” “吾执龙戟,公执强弓相随,虽百万众,能奈我何?哈哈哈!” 听闻高义这般盛赞,太史慈心里越发坚定投效之意,拜谢道: “主公在上,末将从此跟定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助主公,共图大业。” 思酌再三。 太史慈觉得仅是言语,难表诚意,重重一叹,再次躬身拜道:“昔日扬州战乱,我曾效命于扬州刺史刘繇,自领丹阳太守,在泾县屯兵立府,为山越人所依附。” “经过数月鏖战之后,最终不慎兵败被俘,却遭到吴侯孙策的礼遇,这才决意降吴。” “然而我麾下众多山越旧部,却因不喜孙策屡次屠戮江东宗族,故而不愿出山归降,至今仍旧逗留于丹阳十万大山深处。” “最近听闻丹阳郡时常发生洪祸,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闹得人心惶惶。若主公能够慷慨解囊,广赠粮米于山越人,末将愿前往山越宗族,替主公招募一支彪勇善战的丹阳兵。” 听到慷慨解囊,广增粮米这八个字,高义不由得眉头一皱。 此番他南渡扬州,军中携带的粮草本就不多,如今虽然占据曲阿城,城内存粮却也不富裕。 但当高义听到丹阳兵三字的时候,原本紧皱的眉头,却立即舒展而开。 丹阳郡,乃是山越人主要的聚居场所,自古在中原诸侯眼里,属于南疆蛮荒之地,令人避之不及。 而这种偏见,却因西汉时期的一场极其悲壮的血战,而发生巨烈改变。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率领五千丹阳兵,孤军挺进匈奴草原腹地,在草原上与八万匈奴胡骑狭路相逢。 虽然面对十倍于己的敌骑,五千丹阳兵却毫无惧意。秉着宁死不败的必胜信念,他们奋勇当先,血战到底,一度令匈奴大单于肝胆俱寒。 从那以后,丹阳郡也因盛产精兵而闻名遐迩,受到天下群雄的重视。 史书记载:丹阳山险,民勇彪悍,喜武好战,崇尚英雄,精兵之地! 如今听闻太史慈要前往山越宗族,去替自己招募一支彪勇善战的丹阳兵。 高义自然是心中窃喜,至于原本那些粮草不足的顾虑,完全就被他抛之脑后。 正所谓:百姓有粮,我有枪,百姓就是我粮……呸呸呸!我高某读《春秋》的,岂会行那纵兵抢粮之事。 就算是真要抢?也是要抢那些富可敌国的世家大族啊! 毕竟如今正值兵荒马乱,百姓皆是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米缸里又能有几斤存粮呢? 高义不是墨迹的人。 向来都是说干就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