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三章 神游于道,天地大病-《苟道不死》


    第(2/3)页

    甚至以凡人之躯领悟大道奥义,与天地相交游的人物呢?

    以孟周真切的体验,他们的“领悟”、“知觉”已经超越他们的躯壳太多太多,后者根本不具备“锁住”他们心神的条件。

    在他们悟道、触道的那一刻,就是其神与道合的一刻。

    其留在现实界中的肉身,将变成一具空空如也的空壳。

    所谓“皮囊”是也。

    思及于此,孟周发现,自己很可能找到了修行界中一个根深蒂固的鄙视链的源头。

    血肉躯壳,生命的根本,修行的基石,按理来说,应该至珍至贵,如何珍视呵护都不为过。

    可在修行界中,却存在着这样一条鄙视链,即主修神魂的看不起主修炼气,主修炼气的又看不起主修炼体的。

    在这条鄙视链中,神魂居于最高处,至清至灵,血肉躯壳居于最低处,至浊至污。

    若修行有成,最先成就,也最容易成就的,一定是神魂;

    若修行受到拖累,那毫无疑问,一定是血肉躯壳这个大累赘。

    这种通行于所有修行群体中的普遍共识,没人说得清具体的原因,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的将之视作“理所当然的真理”。

    孟周猜测,其源头很可能就是那些风采绝世,与道相合的人物留下空空如也的躯壳被人误解误读的缘故。

    “或许,在其他人眼中,那空空如也的躯壳皮囊恰是摆脱形骸束缚,证得大道的最有力明证。”

    与此同时,孟周对于现行的修行体系也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深入的认知。

    以往,孟周在思考为何绳结师这样的传承会消失,更简单的丹器符阵之道会盛行,就曾触及过这一问题。

    他当时的思考是,惊才绝艳,一步登天者毕竟是少数。

    譬如登山,能够直接从山脚下一步跨上山巅的,那就不是人能办到的事。

    即便有人做到过,在其做到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自动退出了“人”的行列。

    这不是正常人可以效法学习的,也不具备形成薪火相传、代代不绝的传承基础。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沿着一阶一阶的石梯不断攀登,最终上到山顶的法门,才具备传承的基础。

    而即便是“阶梯”,也有更平缓,更易走,和更陡峭,对攀登者有着更苛刻条件的区别。

    所谓修行体系,就是这样的“阶梯”。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攀登者走得更高,甚至走到山顶服务。

    这是孟周当年的思考。

    现在,孟周再看,想法却又更深了一层。

    这种缓缓上行,徐徐图之,既是不断接近山顶,距离大道越来越近的过程。

    同时也是不断积累自身成就,增强自身资本,建立起一个越来越稳固的“锚点”的过程。

    之所以会出现与道相合这样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对大道的认知和领悟与自身的修为成就脱节。

    而只要让这两者始终齐头并进,亦或者前者超出一部分但却确保在后者可以拽住的范围内,就不会出现心神离体,与道相合,独将躯壳孤零零的遗留在现实界这样的悲剧。

    而这,才是正确的求道方式。

    即便再惊才绝艳之人,若不想“为大道做嫁衣”,也需要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有时候,甚至需要刻意将自身那过于超绝的悟性抑制封印。

    不然,一旦认知与修为脱节,很可能就是一出“天妒英才”的悲剧。

    与此同时,孟周“现实界”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前,随着修为越来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现实界”在他心中的地位便越来越低。

    现在孟周才意识到彼时自己的浅薄无知。

    “现实界”非只不是可有可无,反而有着举足轻重,无可取代的意义。

    它是基石,是锚点,是牢牢拴住在烈烈狂风中狂舞的风筝的那一根丝线,是稳稳压住在惊涛骇浪中疾驰的大船腹中的那一舱石。

    要是没有“现实界”,修行者在登天梯、求大道的过程中,早就不知道被吹飞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这一刻的孟周,心中有种豁然明朗之感。

    他只觉身心前所未有的轻灵,眼界前所未有的开阔。

    ——嗯,一丝新的疑惑却又悄悄爬上了孟周的心扉。

    “相较于那些惊才绝艳者的顿悟,现行的修行体系显得笨拙,可现在看来,却反而是恰到好处,几乎是求道修行的最好解法。”

    “就是不知这是一代代修行人不断爬阶梯、造阶梯的过程中,集体无意识之下,自然而然的成果。”

    “还是某些存在早在我之前便已领悟到了其中玄机,于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设计。”

    孟周倒也没有定要求个答案的意思,说不定真相早就湮灭在浩瀚的时光长河里。

    他只是觉得这个疑惑本身,就非常有趣。

    带着这样的疑惑,连世界似乎也都变得更加有趣起来。

    ……

    【技能四阶:

    血肉重生大成21万\/60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