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不知死活刘泽清-《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第(3/3)页
沉墨倒是很想给他们一人配备一般手铳用来增强近战突袭能力,但是奈何估计要到城镇中心升级到了工业时代之后才能制造手铳。
若是自己组织大明的工匠们制作,又太耗时费力,根本不划算。
一支精锐强大的骑兵部队,除了骑兵本身之外,还要给他们配备一支配套的后勤部队。
所以沉墨又给天马营配备了一支一千人的后勤队,平时负责帮助骑兵喂养战马,维护武器。行军的时候帮助携带武器,牵引备用战马等工作。
必要的时候还会补充上去作战。
这样才能够保证骑兵们能有更充足的体力去上阵厮杀。
算是后备骑兵吧,还能当做预备队使用。
还剩下一千人的名额,沉墨留下了两百人在自己身边听用,其他的全部交给了项元忠让他来充实悬镜司。
悬镜司的要求绝对的忠诚,能力可以培养锻炼,但是忠诚却是最根本的。
只有绝对的忠诚,才能确保自己听到的消息是准确的。
要做任何事情,耳聪目明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现在沉墨拥有了两万的嫡系部队,再加上各县的守备军,总兵力也超过了三万。
不过沉墨这次对付刘泽清,没打算动用各县的守备军。
他们训练的时间还太短,战斗力还不足,用来剿匪还凑合,但是用来对付刘泽清这样的地方军阀的部队,还有点不够。
如果初战伤亡太大,会影响到以后的训练热情。
所以沉墨下令让各县守备军谨守各自门户,然后每个营选出一支小队来跟随主力部队来观摩学习。
就是想让他们看一下自己嫡系的真正战斗力,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做好了这一切后,沉墨让虎贲营继续镇守青岛湾,自己带着龙骧营和天马营攻击一万多人出发,来到了临沂等待着刘泽清的到来。
刘泽清治军的本事比杨文学要强了一些,虽然也做不到沿途对百姓秋毫无犯,但是行军的速度倒是比沉墨想象中要快了一点。
在离开济宁半个月后,刘泽清带着他的两万人马来到了临沂,并且碰上了早就严阵以待的沉墨。
崇祯死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臣误我!
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但考证完崇祯年间的朝政,这句话比较正确,确切地说,给崇祯打工的这帮大臣,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混蛋,一种叫王八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是身居高位者,第二种是身居底层者,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叫崇祯,第二种人叫百姓。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间那拨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什么都要。
崇祯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这拨人,比如崇祯三年(1630)西北灾荒,派下去十万石粮食赈灾,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只剩下五万,到地方,还剩两万,分到下面,只剩一万,实际领到的,是五千。
这事估计是办得太恶心了,崇祯也知道了,极为愤怒,亲自查办。
最先动手的,是户部官员,东西领下来,不管好坏,先拦腰切一刀,然后到了地方,巡抚先来一下,知府后来一下,剩下的都发到乡绅手里,美其名曰代发,代着代着就代没了。
综合明代史料,崇祯时期的官员,比较符合如下规律:脸皮的厚度,跟级别职务,大致成反比例成长。
这是比较合理的,位高权重的,几十年下来,有身份,也要面子,具体办事的就不同了,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好欺负的,就往死了欺负,能捞钱的,就往死了捞,啥名节、脸面,都顾不上,捞点实惠才是最实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而且这拨人,还有个特点,什么青史留名、国家社稷,那都太遥远了,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是没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硬不吃软。教育没有用的,骂也没有用,往脸上吐唾沫都没用,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把唾沫吐到眼里,再说上一句:孙子,我能治你!
刘泽清这样的人,就是没脸没皮的。
家国大义对他来说根本不在乎,所以能治他的只有手中的那把刀。
显然,崇祯手中那把刀不好使了。
现在,这把刀握在了沉墨手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