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举动充分说明,卢总督虽然单纯,脑袋还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潜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且文化低,没法讲道理,要讲理,只能找杨嗣昌。 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是个死脑筋,没开窍,所以见面的时候,他就给卢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告诉他,议和是权宜之计,是伟大的、是光荣的。 卢象升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杨嗣昌闭上了嘴。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单纯的卢象升,有时似乎也不单纯。 “我手领上方宝剑,身负重任,如果议和,当年袁崇焕的命运,就要轮到我的头上!” 袁崇焕这辈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讲政治,相比而言,卢象升很有进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亲眼看到了袁崇焕的下场,那一幕,在他的心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议和,再被朝里那帮言官扯几句,汉奸叛徒的罪名,绝对是没个跑。 与其死在刑场,不如死在战场,他下定了决心。 杨嗣昌也急了,当即大喝一声:你要这么说,就用上方宝剑杀我! 卢象升毫不示弱: 要杀也是杀我,关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报国! 杨嗣昌沉默了,他明白,这是卢象升的最后选择。 卢象升想报国,但比较恶搞的是,崇祯不让。 事实上,卢象升对形势的分析是很准确的。因为夜袭失败,朝廷里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正准备弹劾他,汉奸、内奸之类的说法也开始流传,如果他同意和谈,估计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更麻烦的是,崇祯也生气了,因为卢象升上任以来,清军依然嚣张,多处城池被攻陷,打算换个人用用。 此时,一位名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说,我去。 刘宇亮,时任内阁首辅,朝廷重臣,国难如此,实在看不下去,极为激动,所以站了出来。 崇祯非常高兴,大大地夸奖了刘大人几句。 等皇帝大人高兴完了,刘大人终于说出了话的下半句:我去,阅兵。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激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激动,以身报国,激动完了,回家睡觉,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水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一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一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高起潜却不讲,阴人阴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高阳失陷了。 高阳,位处直隶今河北,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却震惊了所有的人。 因为有个退休干部,就住在县城里,他的名字叫孙承宗。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军几十年,熬得努尔哈赤包括皇太极都挂了,也没能啃动。无论怎么看,都够意思了。 心血、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已经奉献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 清军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七十六岁,城内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草,弹丸之地,不堪一击。 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派出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 第(2/3)页